文丨蘇憲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教授、台灣國際水彩畫協會榮譽理事長)
摘要
陳文龍的創作歷程與其生活環境緊緊相扣,是一種在地直觀歷史,以土地為材,彩筆揮灑對母土文化的至情與關懷。其創作約可歸納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以1999年為分界,在此之前,大抵不脫傳統的具象寫生;第二個時期由2000年至2009年,博覽國際名家作品受到啓發,大量使用平塗色面的風格,無論在構圖、色彩、筆觸各方面都出現重大突破;第三個時期由2010年開展重彩量體的視覺特質,使作品有更震動人心的力量。
陳文龍的作品以色塊架構内心真實的空間,並以強烈的明喑對比營造畫面的透視和景深,現階段的陳文龍,面對自然瑣碎的細節已不再那麼重視,對自然形象重新定位,並善用大小不一的色塊,以垂直或水平的方向平塗,創造一種表象形式,兼容具象與抽象特質,色彩的重量感及塊面結構型塑出蘊含能力的動勢,但在色彩、空間變化中,仍保留具象繪畫的風格。陳文龍作品形式的拓展,帶著港都海灣鹹水的浸潤力,可說是創作者自身身份與生活經驗的述說,雖是藉景抒情,實為大地生命的書寫,也是一個藝術家由内而外的創作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