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肩負南台灣藝術教育推廣的重任,除了推介當代藝術思潮外,為突顯在地傑出藝術家與其創作之雋永價值,積累台灣美術史難能可貴之文化深度,特別規劃一系列高雄資深藝術家之研究展。
陳文龍老師,1950年出生於雲林虎尾世農家庭。1967年進入台南師專(今台南大學〉,選讀美勞組,兼習中西繪畫,以水墨作品於南美展、全省美展獲獎。1972年台南師專畢業,分發至高雄瑞豐國小擔任美術教師,自此定居高雄,1985年榮獲美術特殊優良教師「師鐸獎」。陳文龍移居高雄後受劉啟祥等前輩啟發,轉移創作重心於「水彩」,作品獲南部展教育會獎、中山獅子會獎,鼓舞其鑽研水彩創作的決心,並視為其藝術的最愛及畢生創作使命,持續至今,此在當代畫壇水彩式微的時刻,誠為可貴。
陳文龍對高雄水彩繪畫的推展不遺餘力,除參與成立「高雄水彩畫會」,並積極投入諸多國內與國際水彩畫組織,藉以拓展藝術視野,曾獲日本「日現展」大阪府教育委員會獎、大阪市長獎。亦擔任國內多項美術競賽與展覽評審,以及藝術團體理事職務,熱心推展藝術活動,2013年榮獲台南大學藝術類傑出校友殊榮。
陳文龍秉持透過寫生「觀照天地」的作畫習慣,記錄台灣與高雄鄉土的蜕變,執著於水彩原汁與土地對話,汲取名家精髓轉換為不斷自我突破的養分,精煉、濃縮物象,轉化為心象的抒發,建立屬於自己的繪畫語言,具體顯現了以下軌跡:
―、懷鄉寫實(1976〜1994)
台灣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及學院教學強調寫生的訓練,對陳文龍繪畫的養成極為重要,並奠定其水彩創作在人文氣質、空間虛實、氣氛營造及節奏掌握良好基礎。題材上鍾情本土,透過旅遊寫生,接近自然、傾聽自然,早期以細膩的筆觸描繪鄉野景緻抒發鄉土情懷與豐富的心靈感受,呈現温潤的寫實風格。
二、簡化留白(1995〜)
陳文龍不斷地思索水彩畫的「生命力」與「鄉土面貌」課題,期許自己能創作兼具繪畫性、本土色彩和現代意識的作品。1995年起,畫風逐漸轉向主觀的簡化與留白,將外在物象轉換成主觀視覺符號,以扁平排筆做造型簡化、平面色塊及空間留白,追求飽和的互補色調。1998年後除了技巧更純熟外,也以較輕鬆的心情將觀察的理性思維融入想像中,強化畫中結構、秩序與量體,透過厚重、深沉、塊面、留白,增強畫面張力與現代感。
三、媒材融合(2012〜)
陳文龍有感諸多當代藝術已打破媒材的藩籬,思考著如何改變水彩畫受限紙張的尺幅,以及在保有水彩原有透明、亮麗特質外,尋找更多的可能性。2012年起,嘗試在100號畫布創作水彩,並融入壓克力彩的使用,因兩者同屬水溶性,相溶時既不會產生突兀,又能保持透明水彩的渲染韻味與輕快感,更在多次重疊後增加畫面的厚實層次與量體,此與其近年關注的「土地」議題亟欲表達的質地相契,希冀為自身創作再闢蹊徑。
本展呈現陳文龍40年來所執著的水彩創作精華與藝術理念,涵蓋1976年至2015年作品共計80件,舖陳其堅實的藝術人生,希冀藉此對高雄與當代藝術氛圍中處於弱勢媒材的水彩繪畫推廣有所助益,並啟發年輕世代藝術創作者與愛好者之興趣,以重新看待水彩繪畫具有之媒材特性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