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所謂「自然主義」傾向的水彩畫,突然看見陳文龍的這幅〈漁村午後〉,的確讓我有一種很不一樣的感覺。 「很像畫」的色彩,「很像畫」的筆觸,彷彿積木般堆疊而成的房子與船,說真的,這幅畫離「大自然的真實原貌有點距離」,它不像是自然的翻版,但又讓人覺得 親切、貼近,離「視覺印象」一點也不遠。 畫面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方塊」組成的,漁船、房舍、沙灘、泥土路,甚至海浪都是一
個樣,陳文龍拿著一支扁筆走天下,強令所有柔軟的、彎曲的、有圓弧形狀 的,全都挺直起來,臣服在他的麾下。 一切變得好調和,因為大家都很像。原來,「美」就是這樣來的,只要畫面能統一,遵照著大自然來畫,或者「消化了自然再反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畫,都能 產生美。這是個創造的時代,像陳文龍這樣,改造形狀,改變色彩,加入自己的意見,更符合時代精神。 除了「再造」的優點外,這幅畫另外有一個十分吸引人的特色,那就是「動感」。大地上的一切都讓人感覺在快速移動著,海水、漁船向右側滑去,碰到泥土路後立刻左轉,隨著起起伏伏的房舍、遠山、天空以及地面上的人為筆觸往左邊跑,跑出了框外後又從左下方跑了進來,彷彿有個軸心,也有人操控著,這幅畫不斷的旋 轉,永不停止,快得連畫面都模糊了。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當然,運筆的方向十分重要,但畫面上物體的擺放角度也同樣重要。倘若尖尖的船頭以及它的影子都朝向左邊,這幅畫恐怕就不太妙了,一面倒的結果,無法迴旋不說,連「平衡」都會有問題。 以色彩而言,前方沙灘的那塊紅真是精采至極,它與藍色的船對比得很刺激,又是大面積低彩度的灰藍紫調中最耀眼的色彩,這是全畫的重點所在。遠方幾間房舍的 屋頂以及泥土路的右側,也漂亮的點綴一些橘紅色,這就是構圖理論上的「呼應」手法。 看起來簡潔、輕鬆的漁村風情畫,其實是兼具了理性與感性的,一幅畫想瞬間感動人,還頗有一番學問呢! 【2011/03/26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