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龍與蘇憲法教授合影-2010年4月26日至5月1日  泰國觀光局邀請寫生參訪

化繁為簡的快意人生 陳文龍塊狀色彩的藝術張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教授  蘇憲法
                                                                                                                      
邁入21世紀,藝術創作的表現已經打破時空次序與藝術流派,單向的創作軌道不足以使創作者自滿。而在全球化的時代,開放的地球村,資訊爆量,多元文化

並陳,且進一步交流融合,對藝術創作者來說,或許偶有轉型期的混亂、矛盾與迷惑等特質,卻適足以蘊釀出更具特殊性的個人化色彩與繪畫風格,陳文龍即是在此開闊的胸襟裡,以水彩揮灑出一片亮麗的天空。

以師專美勞組的基礎,陳文龍於大學畢業後擔任美術教職,期間於水墨、水彩、油畫等,多方涉獵,尤其在水彩世界中浸淫三十餘年,不受學院傳統理論束縛,於個人創作中力求突破。

身為一個南台灣的藝術家,陳文龍有著黝黑的皮膚、精壯的體格,說起話來豪邁而爽朗,處事俐落,十足阿沙力的個性,使他廣獲好人緣。尤其今年與陳文龍同遊泰北,對於他不拘小節,且總能在團體行動時,適時帶動愉悅的氣氛,留下深刻印象。

這種南方藝術家特有的粗獷率性與熱情溫暖,也展現在陳文龍簡潔有力的創作風格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他把瑣碎的自然景物,化繁為簡,成為暢然快意的塊狀色面組合,卻又不失風景畫作的欲傳達的內涵與特質。

陳文龍的作品,以自然為主體,從環境中擷取元素,再將經驗轉換為概念,並以現代繪畫中簡化之幾何色面展現,同時也將後工業社會的某些符號系統融入畫作中。塊面色彩與技巧性留白,強化了水彩畫作的立體感與空間張力,讓人聯想到法籍蘇俄裔的藝術家史塔爾(Nicolas de Stael),及美國水彩畫家法蘭克‧韋伯(Frank Webb)的風格,又能於其生活環境素材中,表現出在地色彩。
其風格近似於史塔爾的特出之處,在於對自然形象的重新定位,用大小不一的色塊,以垂直或水平的方向平塗,並且創造一種表象形式,兼融具象與抽象特質,但在光影、空間變化中,仍然保留具象繪畫的風格。

至於韋伯善用高彩度色塊所創造的陰陽、對比面積,陳文龍則降低色彩的純度,以同樣的濕度在灰階的色層中,透過各種大小不同色面,化繁為簡,縫合成略帶率 性、明快的表層,效果突出而有力。從懷鄉寫實走向塊面色彩組合的風景畫,厚實的色彩,比起韋伯,陳文龍還多了一份留白,利用留白強化光影對比,同時增加畫 作張力。

彩筆揮灑數十年,陳文龍的展歷與畫歷同樣扎實,歷經高雄水彩畫會會長,及其他美術組織的重要職務,近幾年更參與國際水彩畫活動,如韓國、日本、新加坡等亞洲的水彩畫邀請展,在交流學習中益發精進。而此次個展,集結陳文龍近十年的新作,其精彩多元,自是無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