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美術館自創館以來,便肩負南部藝術教育推廣的重責大任,除了推介當代藝術思潮外,為突顯在地傑出藝術家與其創作之雋永價値,積累台灣美術史之文化深度,特別規劃一系列高雄資深藝術家研究展。
源於歐洲的水彩畫,於18、19世紀的英國、法國達於巔峰。日治時,由醉心英國水彩畫風、任教台北師範學校的日籍畫家石川欽一郎引進台灣,培育出台灣傑出的第一代本土水彩畫家藍蔭鼎、李澤藩、倪蔣懷等。1948年隨國民政府渡海來台的藝術家,先有馬白水至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水彩,培養許多師範體系傑出水彩畫家。繼之,創設復興崗美院的梁鼎銘、工程師劉其偉、杭州藝專畢業的馬電飛、席德進、上海的胡茄等,亦來台任教、發展,影響後進,逐漸建立台灣水彩畫豐富面貌,並在1975至1990年間處於高峰。
1990年後,隨著當代藝術的多元、跨域發展,水彩畫漸趨式微,諸多層於水彩繪畫者轉移重心於其他媒材創作,新世代專事水彩創作者更顯寂寥,台灣水彩系統僅見少數團體年展和零星的個展。本館長期以來關注台灣水彩繪畫發展,目前已累積典藏418件/118位藝術家水彩作品,約占本館典藏9.3%;亦舉辦過「館藏水彩選粹」、以及羅丹、馬白水、林天瑞、洪傳桂等人之水彩作品展,本館典藏的宋世雄、朱沉冬、羅清雲、王國禎、劉其偉、蔡水林、何文杞、梁丹丰、沈國仁、羅慧明、李焜培、蘇憲法、郭明福、李登華、李春成、吳光禹、簡天 佑、陳榮和、顏逢郎、丁水泉、楊育儒……等人水彩作品亦各在不同專題策展中展出。高雄地區不乏擅於水彩繪畫創作者,惟堅持專注此媒材者不多,陳甲上、陳文龍足為兩個不同世代質量俱佳之代表者,為啓發大衆重新看待水彩繪畫特質與魅力,本館特別策劃「執藝“留情一陳甲上創作研究展」與「土地“印記一 陳文龍水彩創作研究展」。
陳文龍,1950年出生於雲林虎尾,1972年台南師專(今台南大學〕美勞組畢業後,分發高雄瑞豐國小擔任美術教師,自此定居高雄。其於台南師專時受業於馬電飛、 王家誠、劉文三,奠定良好的水彩繪畫基礎,雖亦擅長水墨並於南美展、全省美展獲獎,然而定居高雄後,受劉啓祥等前輩啓發,轉移創作重心於「水彩」,並 於南部展獲獎,鼓舞其鑽研水彩創作的決心,至今仍將「水彩」視為其藝術的最愛及畢生創作使命。這種「堅持」,在當代畫壇水彩式微的時刻,誠為可貴。陳文龍對高雄水彩繪畫的推展不遺餘力,除參與成立「高雄水彩畫會」,亦加入台灣及國際性水彩畫會團體,積極參與相關展覽活動,拓展藝術視野,同時引薦高雄畫家參與,增進高雄水彩畫能見度。
生長於世農家庭,樸實、踏實、懷鄉的農家性格深植在陳文龍内心,影響其創作質地與方向,並在創作上不斷精益求精。從早期視覺直觀表現的懷鄉風景寫實走向,到簡化留白與排筆塊面的主觀符號表現,進而融合水彩與壓克力不同媒材於畫布作畫,展現新意,建立麗於自己的繪畫語言。本展涵蓋陳文龍老師40幾年來所執著的水彩創作精華與藝術理念,舖陳其堅實的藝術創作人生,希冀藉此對高雄與當代藝術氛圍中處於弱勢媒材的水彩繪畫推廣有所助益。
謝佩霓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2015年7月